2014年总结——竞赛的一年

经历

二月,在上海和同学参加MCM,一等奖。之后和ppwwyyxxVuryLeofqj1994参加Facebook Singapore Hackathon,安慰奖——T恤。

三月BCTF初赛开发和运维,做Hackathon的感觉,详见BCTF工作组记事

四月根据Aluex的设计稿给今年智能体Adaliam做了下前端。

ASC'14

之后参加ASC'14。赛前整队都很萎靡,在这种状态下做了最后的准备。20日早在C楼集合,见到了Ahyangyi,希望能带给我们好运。飞抵广州,中山大学的两位志愿者很热心。晚上吃饭,我们把两张桌子拼起来和国立清华的同学一起吃饭。国立清华准备很认真,似乎有至少两名以前参赛的同学来指导,他们的老师调侃说黄老师怎么又压榨小徐把他弄来帮忙了……

21日和22日两天进行集群的搭建工作和应用的调试。21日第一次来到比赛场地,有16支队伍,每个队伍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两台显示器、两个USB键盘、一根连接天河2号的网线,背后有一个机柜,里面是几台服务器、一台以太网交换机和一台InfiniBand交换机。我们装系统花了很长时间,到清场时还有两台机器没弄好。22日总算把一切弄妥,需要的软件也都装了,但第二天就要比的HPL还没有预演。晚上徐世真陪我看HPL的参数怎么调整,我弄到3点半多撑不住去睡觉了,蒋林浩也弄到了2点多,徐世真则通宵一直在研究。6:30把我喊起来告诉我一些关键参数。HPL运行完后,蒋林浩和我开始弄SU2和Quantum Espresso。这一天的紧张成都也许是我之前都从未经历过的。晚上大致分析了下,3D-EW、QE和SU2感觉都很不错,夺冠可能很大。之后熬夜看LICOM2。

24日正式比赛第二天(Day 2)。8:00左右来到比赛场地。焦急地去看成绩。蒋林浩弄的SU2把第二名甩出10分多,HPL的劣势被追回,Quantum Espresso第二亚于上交。李恺威弄的3D-EW是有信心夺冠的,但分数榜上得分却是一根横线-。什么意思?被判零分了。另外被判零分的还有华中科大、东道主中山大学、研制天河二号的国防科大、太原理工。结果虽然正确,但是违反“物理规律”,因此判零分。这么多队伍用了这种方法,也和太原理工大学3D-EW夺冠并被媒体报道了有关,决赛规则发生了这样没有任何预先通知的大变也真是有趣。主办方倒是给了我们重新测试评分的机会,但是有几个不平等条件:不允许继续用各向同性,这个可以理解;重赛后保持非重赛队伍分数不变,这样一来,上交依然保持第一,这么多队伍之前的辛劳就付之一炬了?我推测可能是这些原因:一些媒体报道已经发出去了,产生分数变更会有很多公关问题需要处理,主办方担不起这个责任;那些没有采用这个方法的队伍得分会很难看,主办方担心他们也会不满,把这件事闹得更大。我们最后放弃了重测。李恺威和乔宇宸还是振作后开始看神秘应用mpiBLAST。我从账面上的分数来看,大陆第二名还是有希望的,另外也只是再想把自己的事做好,想想这么多前辈给予的希望。给LICOM2编译了几个版本,蒋林浩运行,然后开始看mpiBLAST的编译,估算规模后运行。蒋林浩和我,这几天彻底精疲力竭。我最后弄了一下功耗曲线就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出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上交第一。不过倘若我们和华中拿了3D-EW的第一第二,上交3D-EW这题必定扣去十几分,我们则添19、20分,冠军为谁未可知也。但再有愤懑也改变不了结果,我总喜欢拿各种缘由来哄骗自己,精神胜利法。对徐世真和金昊衠有无数愧歉。之前的一幕幕又萦绕在眼前,去年初了解到这项赛事,琢磨着明年自己一定要参加;见到过在艰苦条件下准备的金昊衠、姜碧野;去年fqj1994说华中和清华在德国吃饭时提到我了,我很可能能参加下一年的;去年7月去国立清华大学参加Java小学期时看到他们资工系的庆贺ASC'13的告示,又想起之前钟叶青教授来教平行程式设计时的情景,暗自立志一定要参加下一年的比赛,以及,绝对不能输;他们准备确实很早,暑假已经有之前参赛的队员给新人讲课了;给黄老师发邮件说想要参加;有其他老师支持得以再参加一次;组队时的几次巨变;徐世真、徐持衡两届的佳绩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准备时无望的感觉;金昊衠的几次跨洋电话;初赛时的熬夜协作;金昊衠说他们当时也并非我所设想的梦之队;初赛后长久持续的萎靡;蒋林浩一次又一次鼓舞我们振奋起来;徐世真、胡勇、王欣亮殚精竭虑提供资源和指导;一位电子系学长的桃李三层践行宴;徐世真、徐持衡的香锅践行宴;现场搭建集群时遭遇的种种困难;第一天赛后的喜悦;第二天初的失落;赛后得知仍能去德国时的慰藉……而今就换了一块铁。给自己评分,赛前准备70分,临场表现110分。李纲《苏武令·塞上风高》最合当时的心情,倘若明年能再来,必当“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但遗憾的是连说“来年再努力”的机会也没有了。华中科技大学他们很早就离开了,没有参加后续活动,无声抗议。黄老师的金盆洗手;在得到通知仍是大陆第二能去德国ISC'14后的稍许欣慰、熬夜写邮件邀请新队员加入,一系列的场景变换。我始终记得蒋林浩学长对大家说的:他是为了拿第一才参加的,他push我干活是因为觉得我们还有希望,他放弃参加ISC'14 SCC是因为我们没有表现出很大的要夺冠的意愿。之后中山大学老师和同学热情招待我们,还有国立清华一起,在广州到处吃美食、游艇夜游珠江。美景美食,但我始终无法高兴起来,我只是对比赛一直介怀……已经过去8个月了,但每念及此事,怅惘悲愤痛恨叹息流泪不能自已。

广州回来后待了一天,就又动身去南京准备BCTF决赛。完全不复初赛时的状态,稍微干了一点活。

六月Google Code Jam,Round 3名次有所突破。德国莱比锡的ISC'14 Student Cluster Competition。我一如既往的悲观,这次全队精神支柱是陈逸翀。机器最笨的自然是我们和上交了。之后展示,我弄的一些东西让主办方觉得很新鲜。最后差不到一分憾负中科大屈居第三,情况比ASC好很多,但也依然成为之后几天德国游玩的一个心结。自我评价,准备80,临场110。

七月Trend Micro Codinsanity初赛,算法竞赛的形式,和Mulab、ppwwyyxx、zxytim一起参加,最终有幸进决赛。

八月DEF CON 22 CTF决赛。比起去年,写得虚了很多,原因是比赛期间我搞了一些通用防御,感觉太猥琐,不好意思发出来。8月11日终于拿到入台准入证,第二天去San Francisco玩,zTrix驾车带cbmixx和我去Mountain View富临门吃饭,见到了好多学长,很有收获的一天。第二天则是湾区一日游,依次拜访了Google、Facebook、Stanford University、Twitter,最后还去看了Golden Gate Bridge。第二天02:00终于改签完机票得以去台北,参加Trend Micro Codinsanity 2014决赛,最后得了第二名,因为展示和组织憾负于新加坡的队伍。

九月,今年唯一一次和比赛不挂勾的旅行……7日从成都出发,坐9个小时到康定,第二天参观了雅拉雪山、东巴草原、塔公草原、新都桥、折多山。9日去海螺沟,途径雅加梗,雾很大,高处很多地方能见度很低,加之盘山路的很多路段没有护栏,是我有生以来坐的最危险的车。磨镇古街鑫飞客栈的老板很好,为他做了一个广告http://sfray.me/travel/xinfeibeibaokezhan/。11日从海螺沟离开,经雅安到达峨眉,第二天开始徒步爬峨眉。碰到几位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他们很热情,带我们一起走。在洪春坪住了一晚,第二天6:30继续赶路,到下午终于爬上了金顶!第二天回到成都,晚上又飞去南京,到趋势科技南京分公司交流比赛经历。

十月,我是GeekPwn一个附属赛事XCTF的临时工,晚上吃小龙虾,但我发现它的辣味我没法承受……

十一月。阿里星活动,杭州现场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看38分钟成交百亿什么的。见到左耳朵耗子老师是此行最大收获。21日又去了趟南京,像BCTF初赛那样给江苏信安竞赛初赛当临时工。不过为了这次比赛,没去成高中同学聚会,也错过了见阅千人而惜知己的机会,还丢了东西。每次去南京必然要折损一些东西,很不开心。

作业项目

自己感觉还能接受也就只有搜索引擎技术基础Caml Featherweight了。

其他

于是一晃到了2014年底,到现在没有把自己卖掉……这几个月关于毕业后要去哪个城市、哪个单位工作的想法一直在变化。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方面,现在大四不得不接触了措手不及。之前想着的是努力一下,进Google,就好了。后来,慢慢接触了一些人,听了一些看法,里面的很多工作也许并没有那么有趣,在心中的位置走下了神坛。7月底Google上海的面试,说实话,和之后参加的百度面试难度差不多,单纯从题目难度来说不及我在参加百度面试时所碰到的。当然了,面试是个综合性的考察,面试官还有很多想考察的东西: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应变能力、是否愿意接受挑战、考虑周密性、是否敢于尝试,等等。八月参观了Google Mountain View,据说现在招人准则降得很低了,再听说MTV有好几万人,进去必然是一个螺丝钉,要做的事情很可能是在一个不是你搭建和装修的别墅里的某一间房间里,把某张桌子底下的垃圾桶移动一下位置。当然也会有很多有意义的岗位,估摸一下自己的水平、学历、资历,揣摩一下接触到好机会的可能性,还是不要去尝试了吧。在这方面不清楚学历带来的差别,本科比起硕士、博士同学,是不是就有很多不能做的了?如果是这样,真希望面试时能给我一个选项,不同难度对应可以从事的不同工作……9月参加Facebook面试,失败了,不过碰到的印度面试官感觉也不怎么样。这次失败感觉挺可惜,Facebook的一些开源项目如pfff、flow,我还是很感兴趣的。不过假使面试通过了,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吗?工作环境、氛围、共事者的水平、成长空间、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离住处远近、能否做有意义的事、空气质量、找妹子的机会,需要考虑因素实在太多,我在做优化却确定不了参数。之前一直芥蒂的是为什么在国外工作能比国内多那么多钱……然后评估了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碰到各种事务的处理能力,再想想食物问题、找妹子问题,和听到一些说法,慢慢地,调整心态,渐渐看开了。钱的优先级调低了。现在了的一些选择,也许实习是了解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但是之前参加各种活动玩脱了,退了很多课,这学期还是挣扎着度日,又没法去实习增进了解。

近来越发觉得系内很多的规定以方便管理学生和利益考虑的出发点,实质上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大一新生不准使用电脑;大一暑假强制参加的英语夏令营(当然英语好入学时分级考试好的同学可以免);大一到大三,每年暑假一个月或更长的暑假学期;毕业设计非保研甚至不能选校内其他系(@某想选网络中心老师的同学)。